校园动态

校园资讯

当前位置: 首页
校园动态校园资讯

师表(教师节特辑) | 12万教育同仁点赞陈加仓校长 我是一位寻梦的“孩子”

作者: 时间:2019-08-31 浏览次数: 

陈加仓校长作为大学城附属学校的首任校长,带领着附校团队前行于教育的创业之路。时光沉淀出智慧,奋斗孕育出感人。2019年温州市师德报告会上,陈校长以切身的体验,述说着造梦的精彩。12万教育系统同仁纷纷点赞。在陈校长的带领下,附校将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,讲述他们在学校造梦的故事——筑梦附校,放马行空。

曾经有许多老师问我:我的梦想是什么?我的梦想就是“当好一位老师”。当好一位老师就是要“上好每一节课,辅导好每一个学困生”,当然“上好每一节课”是前提,是基础,也是最好的师德表现。因此,从教26年,我从不离开课堂,从不放弃对课堂的研究。接下来,我将从“一堂课、一门课、一个课程体系”来讲述我成长中的小故事。


  1. 错——一石千浪


 2004年12月,首届温州市 “走进新课程”研讨会在温州市实验小学举行。学校要挑选最有实力的省教坛新秀上课,正巧省坛人数不够,于是让我来“凑数”。与几位省坛一起上课,我倍感压力。但还是暗自下定决心,争取抓住这次机会充分展示自身和学生的精彩。

      于是,我准备另辟蹊径,找一些探究性的素材上一节不一样的课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我终于对教材上的一道思考题产生了兴趣。题目大意如下:将一块长30cm,宽25cm的长方形铁皮,从四个角各切掉一个边长为5cm的正方形,然后做成盒子,它的容积有多少?如果切掉的正方形边长不是5厘米,做成的盒子的容积又是多少呢?其中哪一个盒子的容积最大呢?说实话,我也不是很清楚。由于自己中师毕业,没有高等数学作背景,只能用计算器“瞎算”。从边长为整数开始研究,一位小数、两位小数,甚至三位小数…始终发现不了规律。接着,改变长方形铁皮的长和宽,又经过几个晚上的探索与思考,毫无收获。就在即将放弃之时,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将长方形铁皮改成正方形进行研究呢?研究对象一变,思路就畅通了。我终于发现“当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原正方形边长的六分之一”时,做成的盒子容积最大。

      于是,我决定把《怎样做最大》这节课搬上市级平台。由于课的内容富有挑战性,因此,教研员建议我降低一点点难度,至少不要出现这样的曲线图(如图),因为学生根据没办法看懂“边长与体积之间的变化规律”,毕竟那是初高中知识。但我年轻气盛,还是固执地坚持把这幅图带进了课堂。

      开课那天,学生算好容积填好表格后,我顺势出示了曲线图,审视着学生是否能够看懂。这时,小王同学高高举起了手:“老师,您画错了!曲线的左边应该比右边的要高,因为边长1厘米的容积比8cm的大很多”。我吃了一惊,仔细观察图表,发现确实画得不够准确。我借机表扬了小王同学的大胆和细心,没想到其他孩子和400多位听课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。学生不但看得懂曲线图,而且还能发现图中的细微错误,多难得的挑战啊!“老师,您画错了”,成了这堂课的“画龙点睛”之笔,也使这堂课成了专家眼里“找不出缺点”的展示课。

      我知道这是专家对年轻教师的鼓舞,让我激动,更让我激动的还是学生那句“老师,您画错了!”。课前我还担心学生看不懂,实际却有人“挑刺”。就这根刺,刺激了每位学生的神经,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。我的坚持错了吗?只要学生被激活,潜能被激发,即使“错了”,也要坚持。课后,学生面对记者采访,不约而同地说:我太喜欢这样的课了。“学生喜欢!”成了我前进的动力,激发了我探究、创新的热情。温州日报、都市报进行了报道,《小学数学教师》发表了这节课,从此,我真正走上了拓展课的研究之路。


2研——一往无前

2005年5月,我开始担任90多个班级的教务主任,繁杂的教学与行政工作扑面而来。校长见我如此超负荷地工作,咨询我意见:要么不要上课了?我说再忙也要站在课堂上。因为我始终坚信:课堂才有老师的立场,专业才有老师的事业,爱生才有老师的人生。

       虽然工作繁重,让数学拓展课的研究进行得非常缓慢,但“犟龟”精神却一直没有让我另起炉灶。记得2006年我参加了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骨干教师高访学者培训,按要求须完成一项课题。这么忙,这么研究课题呢?于是我将刚刚结题的《数学家摇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》改成了《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》,经过两年的“研究”,虽未获奖,却让我“混”过去了,顺利结题。2010年评上特级教师,按学校要求也须承担一项课题,我思考再三,最终决定在原课题“小学”的后面加两个字“高段”又成了一个课题。又经过两年,我认真写好结题报告并上交评比,期待着好消息,但在评奖的文件中却找不到自己的名字。我有点沮丧!又过了一年,学校又要求我申报课题。但我不知该怎么办?工作室学员建议我继续改课题,于是,我又重新取名“小学数学拓展课的开发与实践研究”。一年后结题,结果还是没奖。

       我很郁闷,难道我的坚持错了?是课题的路径错了?还是结题报告没有写好?是课题研究的方向错了?还是拓展课没有价值?我不去深究,但我始终相信数学拓展课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,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。其实,课题名称的变化过程,就是我研究思路的调整过程,几次的调整让研究更接地气,让我把研究的落脚点最终放在了“拓展课”上。

      2015年9月,省厅颁发了《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关于拓展性课程研讨,如雨后春笋般进行。改革的春风来了!此时,西南大学教授、博导宋乃庆先生莅临我校指导,听了两节数学拓展课及研究汇报后,非常高兴地指出:这是一项富有成效的工作,很有意义,很有价值、很有特色,它让枯燥的数学变得好玩了。并指出数学拓展课与目前一直倡导的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“传播数学文化,促进素质教育”的主张不谋而合。国家顶级数学教学专家的充分肯定,让我信心倍增。此后,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:每周给孩子上两节数学拓展课。但真正去做的时候,发现很难!因为拓展课没有教材、没有教参。于是,我与同事、工作室学员购买了大量的学生课外数学读物进行研究开发。又经过了几年,七本拓展课丛书相继付梓印发,书中配套的课件,先后与全国各地教师免费共享。《中国教师报》进行了整版免费报道,《小学数学教师》2019年第6期一次性刊发了5篇拓展课文章,并让我上了封面人物。我想,这大概是我坚持16年研究一个课题的回报吧!

3

拓——一派生机

  2015年8月,我开始担任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首任校长,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,它招收温州大学城四所高校教师子女以及当地村民子女。现有34个班级,1400位师生,其中教授、博士的孩子就占了40%。大学城是温州人才的蓄水池,又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。高校引进人才,都要到附校考察,他们对基础教育的要求、对学校的期望值都是非常高的。虽然我23岁开始就在苍南县担任一所乡镇小学的校长,也曾有温州市实验、籀园小学教务主任、副校长的经历,但是,当市教育局把这所家长学历最高的学校交给到我的手里,我还是感到压力山大。当时,我思考最多的就是怎样做课程,怎样办好这所学校,特别是“如何从拓展课的研究快速过渡到新学校课程体系的拓展”。它将是我人生中更有意义、更有价值的第二次拓展。于是,我与潘照团校长、叶建顺书记走访了四所高校,从大学城中寻找办学资源,创生了“大境脉课程”,终于把一个学科的拓展延伸到跨学科的主题整合课堂,以及超学科的大课堂,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记得2015年刚办学,一年级中高校教师子女只有68位,而今年的一年级新生中高校教师子女人数将突破120人。感谢大学城附属学校同事的创造性地工作,感谢同事们辛苦了付出,感谢每一位同事将每一件小事都做出教育的味道。

      办学不久,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医科大人体馆,这是学生第一次外出活动。因此,潘照团校长亲自带队踩点,我正好出差没有参与。因此,我对活动心里没数。在我固有的经验中,人体馆就是尸体馆。学生第一次外出活动,怎么参观“尸体馆”,我有点后悔当初草率的决定。但是现场的参观让我震撼,因为我长怎么大了,还不了解“自己”,这回算是长见识了。我再次感到自己的“无知”,对科学不了解。但是,还得要听听别人的想法。于是,询问了随行的奶奶、爷爷志愿者,结果,一致好评。接着,我又问了二年级小女孩:参观人体馆,害怕吗?她的回答让我惊讶。她说:我一点也不害怕,我真想把体内的器官吐出来看一看,长什么样,然后洗干净放回去!

       她的话,给了我很大的启发。这不正是我苦苦思考的办学理念吗?创每一个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。由此,学校逐步形成了“24品”课程群。比如“24馆”、“24画”,等等。

       记得三年前的一天,学校刚在走廊上挂了24画。一(6)班学生正在走廊排队,我借机问孩子:这些画漂亮吗?学生大声地齐答:“漂亮!”。我很开心,因为24画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。突然,三位小男生跑到前面来,说:校长,有些画不是名画,美术老师选不准?我疑惑地问:哪幅画选不准了?小朋友将我带到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“红黄蓝”前面,并坚定地说:这幅画一块红、一块黄、一块蓝,这些简单,我们都会画。我无言以对!接着他们又将我带到吴贯中先生的“春如线”前面,同样坚定地说:这些线条都是乱七八糟的,怎么是名画呢?我不懂画,只能敷衍了事地鼓励学生。这时,小徐同学大声地反驳:陈校长,美术老师选得准的。并补充说道:这些画都是抽象画。一年级小朋友也懂“抽象画”?我很好奇,于是追问:那你说说看,什么是抽象画?小女孩非常自信地说:乱画、乱画,画出来的画就是抽象画!这是我听过的,对抽象画最纯朴的、最酷的理解。

       此时,我终于明白了一位校长的职责,校长就是笑眯眯地站在校园里看着师生快乐地成长!尤其有意思的是一个画面,每次国际友人访问我校,我都是若即右离地在后面跟着,没有亲自接待。不是我不懂国际礼仪,而是我有自知之明。因为我知道自己英语一窍不通,请英语老师翻译只会增添“无趣”,但我更明白学校的舞台属于学生,应该让学生接待。每次学生全程英语接待,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、美好的印象。学校生来就是为学生而存在的。为此,我用第一本专著的第一笔稿费24402元,成立了“2048小数学家奖励基金”。大大鼓励了学生,30多个学生站上了“小数学家讲坛”。17年温大与台湾清华大学首届论坛在我校举行,会后回台的林碧珍教授在18年元旦给我发祝福短信并向我要范老师的《鸡兔同笼》课件。我很纳闷,因为学校没有姓范的老师啊!思考再三,我猛然想起三(5)班范煜辰同学,原来那天的讲坛吸引了在旁观看的林教授。看来又是我错了,学生亦是老师,可能我们的一个小平台就能把他们原有的唤醒。

      我还有一个梦想,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的2048梦想。到了2048年,大学城附校办学将超过三十年,我梦想着在学生当中能够走出几位数学家。浙江省教育厅陈根芳厅长视察我校,给我肯定,他说:这不是梦想,温州就是出数学家的地方,附校肯定会出数学家。是的,只要有梦,就有可能实现。




  • 上一篇:
  • 下一篇: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